行業資訊 |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資訊 |
包括改革開放,也是在普遍的質疑聲中開始。甚至直到1992年,改革開放已經過去了14年,還依然有質疑改革開放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大討論。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廣泛的的質疑聲在講話和高壓之下才戛然而止。
2018年,恰巧是改革開放的第40個年頭,經歷了4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最具潛力的市場。中國不僅要更開放,而且由國家元首提出了偉大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
回顧40年中國的開放,無疑是正確的。但當年改革開放所受到的阻力和今天養豬業的智能化之路何其相像。為何AI智能化養豬會引起業內人士那么大的反彈呢?就普遍熱議的十個主要焦點,我有不同的看法。
一、 歐美還沒開始智能化養豬,中國怎么可能?
[筆者]很多人認為歐美沒做的,就是中國不可能做的、不應該做的,認為
最先進的技術只能出現在歐美,關于這一點,極我不認同。目前,中國在超音速飛行器,中程彈道導彈、超級計算機等領域,都是絕對的世界領先,這是不爭的事實。
其實,在歷史長河幾千年中的大部分時間,中國是世界領先,甚至一直是引領全球的發展和進步。就是落后也不過是近200年的事,是因為游牧民族滿族主導下的清廷閉關鎖國和腐敗的結果。但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情勢完全逆轉。其中令人驕傲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民族科學家用算盤和人海的土辦法進行海量的計算,居然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造出了原子彈,震驚世界。奇跡,在中國從來不是問題。
我認為,以中國人的智慧和巨大市場潛力的支撐下,未來中國完全會成為世界最強國,也必將在大部分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并引領世界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歐美沒有搞出來,中國人就搞不出來,這個理由是站不住腳的。我們從歐美引種的種豬,其基因難道不是在中國太湖豬的基因基礎上選育的?
二、養豬業是傳統行業,不適合高科技
[筆者]養豬業雖然是傳統行業,但傳統行業不是拒絕高科技的理由。反而要更關注高科技。傳統有的需要繼承,有的需要打破。
為什么傳統總是被異類打破?因為他們沒有“傳統”這個思維的負擔。
馬云說:所有的傳統領域都值得用互聯網思維重做一遍。手機的“傳統”是接打電話,結果被蘋果革命了;柯達的“傳統”是沖印,結果,被數碼相機顛覆了;出租車行業的“傳統”是要有運營許可證,而且可以賣出天價,結果,被滴滴顛覆了。其實馬云也好、馬化騰、劉強東也好,他們的機會來自于哪里?都是傳統行業中面對傳統而守舊的人,不思自我革命,因而被外來者革命。
在這些顛覆者眼里,創新是傳統的墳墓。
三、 中國養豬技術和裝備水平差,應該先解決
[筆者]中國的養豬技術和裝備水平和歐美相比的確有很大差距,但現在已經不是全面的差距了,中國少數養豬企業的硬件已經超過了西方,而且這個現象發展速度極快。
因為西方國家現在養豬業的利潤空間已經很小,他們創新和投資的欲望也很弱,而中國不同。中國在技術和裝備上歷史欠帳很多,現在有資本的企業在硬件投資和人才引進上可謂是不惜血本,這和西方國家是不一樣的。
養豬業是一個需要務實的行業,但務實并不意味著按部就班,如果一味的按部就班。歐美永遠在前面,我們國家只能永遠在屁股后面追。所以,在務實的基礎上打破常規,未必不是一條趕超之路。
中國豬業的技術和裝備水平必將會成為全球第一,只是時間問題。
四、 為什么歐美養豬業現在沒搞智能化?
[筆者]前面說過了:因為西方國家現在養豬業的利潤空間已經很小,他們創新和投資的欲望也很弱。因為資本的最大特征是逐利。歐美的企業業務和人才都在向東(中國)看。李曼中國養豬大會就是個例子。
中國是世界豬業最大市場,占半壁江山,投資欲望強勁,市場潛力巨大,成本壓縮空間也很大,所以,從經濟學角度最新技術在中國的研發和應用更有意義!
現在,歐美有的,在中國都有了;未來,歐美沒有的,中國可能會最先擁有。
五、斷言養豬智能化是燒錢,不可行
[筆者]很多人對智能化的應用誤區首先是不了解,然后是不理解,大部分人在根本沒有接觸、了解和研究的前提下就下了結論,這不是科學探索的精神。毛主席那句話很經典:“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面對新生事物到來,最科學的精神應該是調查研究,一味的拒絕可能會錯失發展良機。滿清的落后就是在西方已經通過工業革命崛起的時候,依然固步自封。從“物”的角度來看,歐美列強是用大炮和鐵甲艦轟開中國的大門的。那時候的中國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而西方列強則已經進入了熱兵器時代。它們正是依靠科技和軍事理論的進步成功侵略和掠奪了中國。
這是歷史的悲劇。歷史的價值首先是以史為鑒。
六、很多人的反對是基于本能而非認知
[筆者]在反對者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因為恐懼而不愿意選擇相信,或嘴上不承認,乃至潑冷水。因為智能化可能會砸了很多人的飯碗!最大的影響或是養豬軟件、智能飼喂設備、養豬物聯網平臺、智能設備可代替的技術工種。
的確,如果AI智能養豬技術的成功推進會對很多人產生很大影響。但技術的進步并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這就是趨勢的力量。面對新生事物,是抗拒還是利用,其實無需多說,很多人都明白,只是在阻擊而已。
七、智能化成本肯定難以承受?
[筆者]誰說智能化就一定是高成本?高科技未必是高成本。今天幾百元一部的智能手機,在10年前就是絕對的高科技,就是絕對的奢侈品。但隨著產業化的應用,成本就會大幅降低。當年的大哥大是少數人的專利,是炫耀的資本。而今天,只是一部手機而已,而且,收入很低的人也一樣可以擁有。
另外,智能化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是否合算不僅僅看投入,更要看投入產出比,這是所有生產資料是否值得投入的標尺。高鐵比普通鐵路的投資貴多了,但它的效率高,所以,中國現在有了近2萬公里,占世界的一半以上。
八、智能化不可能代替人的工作
[筆者]當然,智能化肯定會代替一部分過去由人來做的工作,但不可能完全代替,也不用追求完全代替。比如飼料廠用的碼垛機器人,過去買一臺要50多萬,現在也要30多萬。那么貴為啥大家還爭相應用?因為效率高,因為好管理。它每天可以24小時不知疲倦的工作。管理者再也不用擔心旺季的時候搬運工撂挑子要挾你。
據我所知,影子科技和揚翔股份聯合推廣的智能查情儀就是基于AI技術平臺的應用。這種查情儀可以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24小時工作,準確查情(配種準確率提升10%-15%)。顯然,這玩意代替人的意義就很大。
另外,中國養豬業發展過程中最緊缺的是什么?瓶頸是技術、是人才!很多高學歷的人根本不愿意呆在豬場從事養豬。甚至現在連飼養工都很難招了。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講意義重大。AI智能養豬還真可能解決這個令老板們頭疼的難題。
九、智能化不適合家庭農場
[筆者]當然,智能化的應用需要一定的基礎和場景,如果規模太小、人員基礎素質太差,就不適合應用智能化。不過,這一類思維老化、規模太小、理念落后、沒有技術的養殖戶,本身就可能被市場淘汰。我不反對散養戶,但散養戶的確越來越沒有生存的環境了。
根據我的預測:未來中國養豬形態的主流不可能是超大規模豬場。反而是公司+家庭農場的產業鏈和家庭農場。無論是政府、市場、競爭的等影響因素都決定了中國會出現大量新型的家庭農場。這些家庭農場并非不需要智能化,而是有一個認知的過程,包括資金實力的支持。
其實,農業在種植方面智能化水平已經很高。大家可以研究一下以色列,很多的家庭農場早已實現了智能化。而在中國,很多種植經濟作物的溫室大棚也已經實現了智能化。當下,智能化的熱點不過是從種植業轉向更大的養豬業而已。
十、智能化的障礙是認知
[筆者]人的行為受思維支配,而思維受認知的限制。中國養豬業的過去是認知落后的群體,毋庸置疑,這是事實。所以,智能化的應用也可能落后于其它行業。但那只是過去。現在,中國和世界先進技術、裝備的連接速度是驚人的,中國養豬業已經開始走出去向世界展示。
在剛剛結束的德國漢諾威國際畜牧展上,中國客商云集,參展的中國企業有幾百家,成為外國最大展團。中國的養豬業今天已經連接世界。而未來,極有可能會領先世界。中國的養豬智能化目前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甚至有可能長期引領世界。
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說:“將人群分為三大類:先知先覺、后知后覺和不知不覺。主張革命應該以先知先覺喚醒后知后覺,從而帶動不知不覺。”
時間是最好的東西,不會多久,也許只要1-2年,一切都會水落石出。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