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資訊 |
1 國際奶業生產與貿易發展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原料奶產量將達到8.17億t,較2015年增長1.1%,其主要增產區來自亞洲和北美,尤其是印度、巴基斯坦、美國。
從全球乳品價格指數運行來看(圖1),2016年1-11月為150.2,較2015年同期的161.3下跌了6.9%,但從月度運行來看,2016年全球乳制品價格指數呈現出止跌回升的態勢。具體來看,2016年一季度維持了慣性下跌之后,至4月跌至區間運行的低點127.4;隨著中國與俄羅斯進口量增長,加之大洋洲尤其是新西蘭的減產,全球乳品市場價格得以提振,2016年7月的全球乳品價格指數已經與2015年7月持平;到11月份全球乳品價格指數已經回升到186.4的水平,同比增長23.4%,顯示出較強的回升態勢。
根據FAO預測,全球乳品貿易量按照原料奶計算,2016年為7230萬t,較2015年增長0.4%,這主要得益于中國與俄羅斯奶粉進口量的反彈,加之黃油與奶酪貿易的回暖,全球乳品貿易在整體低迷的狀況下獲得了一定的提振。實際上,從主要出口國角度看,雖然南美與新西蘭由于天氣原因產出下降,但是從貿易角度,新西蘭等國仍然有進一步增加出口的動力,此外歐盟、白俄羅斯等國也有意在全球乳品貿易中增加出口;其中來自發達國家的出口從1200萬t降至1190萬t,而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從6000萬t增長至6040萬t。不同乳制品的出口情況:①2016年全球全脂奶粉出口量為252萬t,較2015年的256萬t下降了1.6%。其中,新西蘭的出口量為135萬t,較2015年的138萬t下降2.2%;值得注意的是烏拉圭的出口量從10萬t增長到12萬t,增幅達20%。②2016年全球脫脂奶粉出口量為218萬t,較2015年的222萬t下降了1.8%。其中,歐盟出口量為64.5萬t,較2015年的68.4萬t下降了5.7%;美國出口量為54.4萬t,較2015年的56萬t下降了2.9%;新西蘭出口量為44萬t,較2015年增長了7%。③2016年全球黃油出口量為101萬t,較2015年增長了5.8%。其中,新西蘭的出口量為51.5萬t,較2015年的50萬t增長了3%;歐盟出口量為23萬t,較2015年的18.5萬t增長了24.3%;白俄羅斯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長。④2016年全球奶酪出口量為247.7萬t,較2015年的237.9萬t增長了4.1%;其中歐盟出口量為79.5萬t,較2015年的71.9萬t大幅增長了10.6%;新西蘭的出口量為35萬t,較2015年的32.7萬t增長了7.0%;美國出口量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白俄羅斯則呈現出較為強勁的增長。
綜合當前全球宏觀經濟形勢及乳品市場發展,2017年及未來一段時期內,全球乳品產需的增長動力同時存在,并且產出增長顯示出很強的張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滿足需求增長。這也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全球乳品價格的上漲較為有限。從目前乳品價格水平來看,會維持相對較小幅度的波動,除非宏觀經濟條件和偶發性因素的影響才會使得市場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可以判斷的是,全球乳品市場整體保持平穩,個別乳品的供需變化存在一定的結構性波動空間,但是整體波動空間較為有限。
2 國內奶業生產與貿易概況
根據美國農業部海外農業局公布的數據,預測2016年中國原料奶產量為3570萬t,2017年中國原料奶產量預測為3500萬t,這一數據與國內預測數據基本吻合。按照2015年中國原料奶產量3755萬t計算,2016年原料奶產量下降了4.9%,而2017年的原料奶產量將會呈現出進一步下降,這也與國內畜牧業整體生產格局有關。另據農業部統計,2016年1-10月我國乳制品累計產量為2459.9萬t,同比增長7.52%。其中液體乳產量為2253.8萬t,同比增長8.10%。
據農業部監測(圖2),2016年1-11月我國原料奶收購價平均為3.47元/kg,較2015年同期(3.43元/kg)提高了1.2%;從月度運行情況來看,國內原料奶收購價經歷了一季度價格上漲之后,隨著溫度升高價格逐步回落,至11月原料奶收購價為3.46元/kg,大致與2015年同期持平。截止到12月第2周,內蒙古、河北等10個奶牛主產省(區)的生鮮乳平均價格為3.52元/kg,同比下降0.6%。
就國內鮮奶零售價格而言,據中國價格信息網監測,2016年11月鮮奶零售價格為10.54元/kg,與2015年同期保持一致。從鮮奶零售價月度運行來看,全年基本上保持了相對穩定,這也與全球經濟溫和通脹、我國當前經濟增速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增長的宏觀經濟形勢相一致。
2016年1-10月我國乳品進口量為163萬t,同比增長24.4%;進口額為27.9億美元,同比增長4.6%。其中,干乳制品進口量為109萬t,同比增長14.2%,進口額為22.5億美元,同比下降1.2%;液態奶進口54萬t,同比增加52%,進口額為5.5億美元,同比增加37.7%。
2016年1-10月份,從干乳制品來源來看:①奶粉總進口量為51.6萬t,同比增長9.3%。其中,來自新西蘭的為43.2萬t,占83.8%,其次為美國2.2萬t,澳大利亞1.3萬t,德國1.1萬t。②乳清粉總進口量為41.2萬t,同比增長15.3%。其中,進口自美國的為23萬t,占55.7%,其次為法國4.5萬t,荷蘭2.8萬t,波蘭2.5萬t。③奶酪總進口量為7.8萬t,同比增長28.8%。其中,進口自新西蘭的為4.1萬t,占52.8%,其次為澳大利亞1.6萬t,美國0.7萬t。④奶油總進口量為6.9萬t,同比增長23.9%。其中,來自新西蘭的為5.9萬t,占比86.2%,其次為法國0.4萬t,比利時0.2萬t。總體而言,我國干乳制品仍主要來源于新西蘭和美國,進口集中度依然比較高,這與全球乳品貿易結構相吻合。
從生產角度來看,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上游飼料價格逐步與國際接軌,國內規模化養殖水平會逐步提升,奶牛飼料轉化率和原奶品質也將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國內奶業會受到養殖成本、環境承載能力等諸多方面的壓力,僅依賴國內資源仍然難以滿足消費需求的增長。從需求角度來看,隨著城鎮化進程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乳品消費在總量與結構兩個維度都將保持剛性增長,特別是對安全與高端乳制品的需求。由此可見,在未來較長的時期內,國內乳品的產需矛盾都將維持存在。基于這一判斷,結合我國相關農產品市場的經驗,應當著重布局差異化乳品市場,特別是可以效仿南京“衛崗牛奶”就近布局區域市場的案例將國內乳業的重心轉移到鮮奶生產上來。
3 國際奶業產業技術研發進展
3.1 繁殖與育種技術進展
3.1.1 基因組選擇技術擴展到更多新性狀的實際應用
利用基因組選擇技術針對難以大群測定的重要性狀進行基因組預測是近年奶牛育種技術的研究重點,目前焦點關注奶牛不同生命階段的飼料轉化效率及相關性狀。此外,各國選育體系中逐步增加功能性狀作為定制個體選育目標的信息,例如蹄病、臨床乳房炎等性狀評估結果都可以被奶農參考。近幾年,美國的總性能指數(TPI)中就加入了飼料效率這一難度量性狀,大大改變了奶牛的養殖效率。目前,美國使用的TPI指數公式進行了一些調整:新的TPI指數增加了飼料效率(FE)性狀;修改了繁殖性狀指標,除考慮公牛女兒的配種受胎率外,還增加了公牛本身的配種受胎率指標(包括與青年母牛和經產母牛的配種效果)。目前,基因組選擇技術更多應用于新的選擇性狀,特別是一些難度量、表現晚的性狀,如繁殖性狀、長壽性、抗熱應激、乳房炎、肢蹄病、牛奶品質、飼料效率、甲烷排放量等。
3.1.2 基因組選擇技術使青年公牛凍精的使用比例不斷增加,大大縮短了時代間隔
基因組選擇技術顯著提高了后備公牛的選擇強度和青年公牛冷凍精液的使用比例。使用更年輕的父母,包括未經后裔測定的基因組驗證青年公牛,以及基因組驗證的青年母牛和年輕成年母牛,大大縮短世代間隔,加快遺傳進展速度。2016年在美國的4個主要乳用品種(荷斯坦牛、娟姍牛、愛爾夏牛和瑞士褐牛)中,青年公牛的凍精使用比例均超過了60%,較傳統奶牛遺傳改良技術發生很大的變化。
目前,基因組選擇技術從主要針對種公牛進行評價發展到用于選擇種子母牛(公牛母親牛)、選擇供體母牛(用于生產胚胎)、更多遺傳缺陷檢測(單倍型檢測),選配更加合理,降低近交程度。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飛躍,多技術交叉整合推動原有技術的發展,Thomasen將繁殖技術與全基因組選擇結合應用于奶牛育種,大大提高了年度遺傳增益。3.1.3 胚胎工程技術進展幼齡家畜體外胚胎生產技術(Multiple Ovulation Embryo Transfer, MOET)原理是將幼畜超數排卵與卵母細胞的體外成熟、卵母細胞的體外受精、胚胎的體外培養和胚胎移植等技術集合而成的生物高技術繁殖體系,可以極大程度縮短世代間隔,為胚胎生產和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源。Jaton使青年牛和成年牛超排,使用體內或者體外受精技術產生胚胎數并評估其遺傳參數,結果發現通過超排供體產生的胚胎數量不受技術(無論在體內或體外受精)或狀態(青年牛或成母牛)影響。
3.2 飼料與營養技術進展
3.2.1 碳水化合物營養
研究證實,動物消化道微生物與動物的營養物質消化、機體代謝、免疫和行為[2]等密切相關,為奶牛碳水化合物營養研究提供了新思路。Solomon等[3]研究發現瘤胃微生物表達酶的種類和豐度均具有可調節性。Shabat等發現奶牛瘤胃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能力受瘤胃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并且消化率與微生物的豐富度呈負相關。
3.2.2 蛋白質與氨基酸營養
Nichols等研究發現,泌乳奶牛日糧中添加必需氨基酸顯著提高了產奶量、乳蛋白和乳脂產量,在此基礎上添加葡萄糖可加速體內外循環支鏈氨基酸的代謝。Osorio等發現,在圍產期奶牛日糧中添加過瘤胃甲硫氨酸,脂代謝和免疫功能均提高,進而改善了奶牛圍產期的健康狀況。給奶牛飼喂過瘤胃可降解纈氨酸可提高奶產量。
3.2.3 脂肪營養
圍產期奶牛添加大豆油或氫化棕櫚油能夠提高瘤胃普雷沃菌屬的定殖量,且定殖取決于日糧油脂的飽和度;圍產期奶牛飼喂亞麻酸和亞油酸可以提高奶牛的干物質采食量。Garcia等研究表明,犢牛血漿和肝臟中脂肪酸的組成與其代乳料中脂肪酸的種類有關。Schiavon等報道,在低蛋白日糧中添加包被共軛亞油酸(CLA)可明顯降低多種脂肪酸的產量,尤其影響短鏈脂肪酸的合成;Hanschke等發現在飼喂硬脂酸飼糧的基礎上,添加液體包被CLA對產后泌乳奶牛的脂質過氧化具有很好的效果。
3.2.4 礦物質與維生素營養
Duplessis等發現牛奶中維生素B12的含量和奶牛日糧中酸性洗滌纖維(ADF)含量正相關,與日糧中粗蛋白的含量負相關。Corwin等發現,奶牛日糧中添加維生素D3,奶牛所獲得的維生素D的量是NRC推薦量的1.5~2.5倍;新生犢牛和只喝常乳但未補飼維生素D3的犢牛都會缺乏維生素D。奶牛日糧中添加維生素E可以降低牛奶中揮發性脂質氧化物(丙醛、己醛等)含量。Pino等發現青年牛飼喂含有非有機礦物質的日糧,增加了糞便的濕度、尿液量和總的排糞量。Osorio等發現圍產期奶牛飼喂氨基酸螯合礦物質可以影響真皮組織中與氧化應激和炎癥相關基因的表達。
3.2.5 粗飼料資源利用與評價
Andrade等比較了玉米青貯、新鮮甘蔗、3種甘蔗青貯對奶牛生產性能和消化率的影響,結果表明飼喂青貯甘蔗的奶牛干物質消化率、中性洗滌纖維(NDF)消化率顯著高于新鮮甘蔗;新鮮甘蔗和甘蔗青貯對產奶量沒有影響,可以作為優質粗飼料在奶牛生產中應用。Naderi等[15]發現在熱應激條件下用甜菜粕替代奶牛日糧中12%玉米青貯對生產是有益的。Ambo等研究表明稻草和蔬菜廢棄物等農副產品可以作為基礎原料以青貯的形式替代奶牛日糧中的粗飼料。
3.2.6奶牛營養與環境
飼料中添加單寧提取物、補飼牛草、改變青貯飼料補飼時間或種類、降低日糧蛋白和代謝蛋白水平等措施均可減少奶牛氮排放。日糧中添加硝酸鹽、亞麻籽、3-NOP以及提高粗飼料品質均可降低奶牛甲烷的排放。縮短瘤胃消化物的滯留時間可減少CH4能量損耗,而增加夏天糞便貯存罐的空置頻率可減少糞便貯存過程中甲烷釋放量。
3.3 奶牛常見病防控研究進展
3.3.1 奶牛口蹄疫診斷及防控
口蹄疫屬于奶牛高發病率,并有很高的致死率,給各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Bachanek-Bankowska等研發出了口蹄疫病毒(FMDV)血清型特異性實時熒光定量PCR方法,該方法能夠很好地檢測東非A型、O型、SAT1型、SAT2型口蹄疫流行株。Gorna等建立了一種用于檢測FMDV的TaqManRT-PCR方法,可快速有效檢測FMDV。Biswal等在大腸桿菌表達了FMDV3A重組蛋白,并以此為抗原建立了3A間接ELISA方法來檢測FMDV感染特異性抗體,符合率達到93.62%。Ambagala等建立了針對FMDV3D基因的可應用于牧場檢測的絕緣等溫RT-PCR方法,可檢測9個拷貝的FMDVcDNA,可靠性為95%。
Schutta以腺病毒為載體構建的A24克魯塞羅血清型口蹄疫亞單位疫苗AdtA24免疫牛,結果表明AdtA24非佐劑疫苗能夠安全有效地提供免疫保護。
3.3.2 奶牛病毒性性腹瀉診斷及防控
2016年的奶牛病毒性腹瀉率在巴西、西班牙、土耳其等國的陽性檢出率處在較高水平。Losurdo等建立了TaqMan實時熒光定量RT-PCR檢測方法,可對BVDV-1型(BVDV為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2型和新出現的HoBi-like病毒進行檢測,最低能檢測到10拷貝的病毒RNA。Mahmoodi等利用大腸桿菌真核表達系統成功表達了MBP-NS3蛋白,建立了BVDV間接ELISA診斷方法,該方法的靈敏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4%和98.8%。Behera等利用酵母表達系統成功表達了BVDVE2蛋白,并利用該系統建立了BVDV中和抗體的ELISA檢測表達方法,和血清中和實驗相比,具有較高的符合率。
Padilla等研究表明從白蟻丘中分離的鏈霉菌屬的放線菌分泌的化合物CDPA27具有抗BVDV活性。Pecora等構建了BVDV的E2昆蟲桿狀病毒單鏈抗體融合蛋白的表達載體APCHI,研制了BVDV1a-1b-2a-多價E2疫苗,具有較好的免疫效果。
3.3.3 奶牛乳房炎診斷及防控
奶牛養殖業中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是造成牛場常見多發病之一。Martins等通過研究葡萄球菌分離株的生物膜產生和抗微生物抗性,發現這可能是導致病原體在畜群中持久性存在的原因。Belmamoun等通過對250個奶牛場共981個生奶樣品進行了加州乳腺炎試驗(CMT)來診斷亞臨床乳腺炎的存在,結果表明在阿爾及利亞西部消費的生奶中存在多重耐藥的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患病率相比更高。Gunther等研究表明乳腺上皮細胞在炎癥發生時,細胞因子、化學因子和TLR受體等與免疫相關的基因表達量增加。
Stangaferro等研發了結合反芻時間和身體活動的警報系統(健康指數評分,HIS)的自動化健康監測系統(AHMS)來識別具有乳腺炎的奶牛,結果表明自動反芻和活動監測能有效鑒別由大腸桿菌引起的臨床乳腺炎病例和另一種健康失調的乳腺炎病例,該健康監測系統可以與傳統方法結合使用或作為補充來進行乳腺炎的檢測。近幾年,藥用植物作為治療這種病癥的重要替代物的研究不斷出現。Sadek等評價驗證了急性期蛋白(APP)、促炎細胞因子和氧化應激生物標志物可作為臨床和亞臨床乳腺炎的生物標志物。Leal等研究表明,與僅用阿莫西林和克拉維酸治療組相比,糜蛋白酶結合BLA能夠改善急性乳腺炎的治療效果,控制乳腺感染。
3.3.4 奶牛瘤胃酸中毒診斷及防控
高產奶制品系統需要淀粉含量豐富的飼料,而這極易誘導奶牛瘤胃酸中毒。Garrentt等總結了奶牛亞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的一些特點,發現瘤胃酸中毒不一定引發產奶量下降等。Malekkhahi等在奶牛亞急性瘤胃酸中毒期間添加活性干酵母和蘋果酸,發現補充活性干酵母(ADY)能夠改善奶牛瘤胃的功能。
3.3.5 奶牛酮病診斷及防控
Holtenius等根據酮病發病時間及體況的特殊型,同時結合血糖含量,將奶牛酮病分成I型與Ⅱ型;Ⅱ型酮病的發病特征為高酮體、高胰島素、高游離脂肪酸和血糖含量較高或者正常,其發生可能與飼喂過度導致血糖和胰島素的水平升高有關。奶牛酮病的病因主要有:奶牛產犢后泌乳高峰早于食欲恢復時間;日糧配比不當或供應不足;奶牛干奶期營養過剩,過于肥胖。除以上3種主要因素外,奶牛光照不足,運動量少,碘、鈷、磷等微量元素缺乏,維生素A、B12等缺乏,患有子宮炎、乳房炎等疾病以及采食丁酸鹽含量較高的飼料等原因都可以引發奶牛酮病。根據奶牛酮病的病因,治療原則主要包括補糖、抗酮和對癥3方面。
3.4 牛奶質量監控和乳制品加工技術進展
3.4.1 牛奶質量安全監測
液態奶產品微生物檢測及控制技術一直備受關注。Abouelnaga等開發了一種實時PCR方法用于特異性檢測超高溫奶中的耐熱芽孢桿菌(Bacillus sporothermodurans),通過分析GenBank中耐熱芽孢桿菌的16SrRNA序列選定目標區域,并使用參考菌株測定標準曲線,其最低檢測限度為10CFU/mL;使用該技術對市售超高溫奶樣品進行檢測結果表明,該技術與使用傳統平板計數的結果具有非常高的相關性。隨著人們對黃曲霉素(AFB1)的研究,目前已經篩選出AFB1的具有特異性高、親和力強的核酸適配體,并得到了廣泛應用。Seok等利用一種超靈敏的比色法的策略進行AFB1的檢測,該技術結合核酸適配體特異性的靶標通過脫氧核酶產生肉眼可見顏色信號,操作簡單,檢出限達到0.1μg/L。
3.4.2 乳制品加工研究進展
2016年7月份歐盟發布(EU)2016/1189委員會實施決議,批準紫外線處理牛奶作為新資源食品。加工工藝要求為紫外線波長200~310nm,能量輸入1045J/L;在牛奶經巴氏滅菌后通過紫外線處理牛奶,可以將7-脫氫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3,進而增加乳品中維生素D3含量;經過加工后全脂巴氏殺菌乳和半脫脂巴氏殺菌乳中維生素D3最高限量要求分別為5~32μg/kg和1~15μg/kg,適用于除嬰兒之外的所有人群。
Gómez-Gallego等研究發現加工工藝的差異會影響乳粉多胺含量和消化后的多肽種類;人奶和嬰幼兒奶粉消化后的多胺和多肽的差異可能是造成母乳喂養和采用奶粉喂養的嬰兒健康特征差異的一個原因,在未來設計嬰幼兒奶粉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這2種活性物質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嬰幼兒的身體健康狀況。
4 國內奶牛產業技術研發進展
4.1 繁殖與育種技術進展
4.1.1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不斷深入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研究是利用全基因組范圍的連鎖不平衡探索或挖掘與復雜性狀有關的基因或標記位點,是最近幾年來被廣泛應用的揭示復雜性狀遺傳基礎的強有力策略。秦春華等首次把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策略應用到中國荷斯坦牛種公牛精液性狀的遺傳基礎研究中,發現19個影響精液性狀的SNPs達到顯著水平,這些SNPs位于20個已知基因內部或附近。并且,綜合GWAS結果和基因的生物學功能,確定ETNK1、PDE3A、PDGFRB、CSF1R、WT1、RUNX2、SOD1和DSCAML1等8個新發現的基因可作為影響公牛精液性狀的候選基因。李聰等利用GWAS鑒定牛脂肪酸含量候選基因,共發現84個全基因組顯著水平SNPs和314個潛在顯著SNPs同18個脂肪酸性狀關聯;結合乳成分數量性狀位點(QTL)區域及基因功能注釋,提出了20個新的候選基因,為后續開展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育種措施培育低脂高蛋白奶牛新品系提供了基因來源和原動力。
4.1.2 全基因組選擇技術進展
全基因組選擇(Genomic Selection,GS)指通過檢測覆蓋全基因組的輔助標記,利用基因組水平的遺傳信息對個體進行遺傳評估,以期獲得更高的育種值估計準確度。該技術自2009年美國率先在奶牛遺傳評定中應用以來,北美和歐洲對其不斷深入。根據農業部的要求,2016年利用中國農業大學自主建立的我國荷斯坦牛基因組選擇技術平臺,對國內28個公牛站的2336頭青年公牛進行了基因組檢測和遺傳評估,選擇出248頭GCPI值在1500以上的優秀青年公牛為全國良種補貼項目,為保證良種補貼公牛的遺傳質量提供了科學依據。2016年,由張勤教授主持申報的“中國荷斯坦牛基因組選擇技術平臺的建立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6年進一步完善了中國荷斯坦牛數據庫,推進奶牛品種登記、數據分析服務、不斷完善和升級了奶牛生產性能測定等工作。2016年新增荷斯坦牛品種登記9.2萬頭,配合農業部開展了三河牛、奶水牛等奶畜遺傳資源的調查和品種登記工作,建立奶牛場選種選配、后裔測定等技術規范。
4.1.3 結合表觀遺傳學解釋低遺傳力性狀遺傳與環境互作的研究成為熱點
奶牛遺傳學領域中,針對采用傳統育種、獸醫及管理方法,都難以有效防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隱性乳房炎,Song等從表觀遺傳的DNA甲基化、組蛋白甲基化和miRNA3個方面,系統深入地研究了金葡菌隱性乳房炎牛的表觀遺傳標記及靶基因,其中NAT9、IL10、JAK2等基因與金葡菌隱性乳房炎抗性密切相關,體外細胞水平試驗也對這些基因的功能進行了驗證,為奶牛抗金葡菌隱性乳房炎提供了重要的表觀遺傳標記。
4.1.4 胚胎工程技術進展
我國奶牛胚胎移植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近年來動物胚胎體外生產技術進展較快,包括幼齡家畜體外胚胎生產技術(JIVET技術)、性控胚胎生產、精子胞內注射等。JIVET技術原理是將幼畜超數排卵與卵母細胞的體外成熟、卵母細胞的體外受精、胚胎的體外培養和胚胎移植等技術集合而成的生物高技術繁殖體系,可以極大程度縮短世代間隔,為胚胎生產和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源。安曉榮等利用JIVET技術建立了有效的對性成熟前犢牛進行促性腺激素處理的方法,平均每只犢牛可獲得卵母細胞31枚;在體外成熟、體外受精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率達到63.2%,與成年牛(59.7%)差異不顯著;胚胎體外培養后犢牛胚胎囊胚率達到31.6%,仍顯著低于成年牛(48.0%);對3頭同期發情受體母牛進行胚胎移植,受孕率達到66.7%。
4.2 飼料與營養技術進展
4.2.1 碳水化合物營養
Zhang等研究表明,高海拔地區奶牛瘤胃微生物可以更有效利用碳水化合物,提示可通過調節瘤胃微生態狀態調節奶牛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馬健等研究發現,禾王草無論干草還是青貯,其瘤胃消化性能均與青貯玉米相當而高于羊草,表明禾王草適宜作為奶牛粗飼料。付瑤等研究表明,NDF含量為25.05%的日糧有利于氨氮的利用和瘤胃發酵。郭勇慶等研究表明,奶牛日糧中可用適當比例的粉碎小麥替代玉米,替代比例不宜超過日糧DM的19.2%;高比例小麥日糧飼喂奶牛可引起瘤胃pH和乳脂率下降,進一步引起乳脂組成發生變化。史海濤等研究發現,用CaO處理秸稈可提高奶牛對秸稈的消化率,最有效和最經濟的處理方式為5%CaO加60%含水量。李妍等[21]研究表明,圍產后期奶牛日糧中添加瘤胃保護葡萄糖有利于奶牛產后體況的維持,降低產后能量負平衡的發生。
4.2.2 蛋白質與氨基酸(AA)營養
Zhou等通過測定不同肝功能指數奶牛血漿中氨基酸表達譜和生物標記物,發現炎癥反應、產后肝功能和血漿中氨基酸濃度間存在相關性。肝功能較好的奶牛產奶量更高,且能維持體內較高的總氨基酸濃度,尤其是蘇氨酸和異亮氨酸的濃度。周剛等研究發現,頸靜脈灌注精氨酸提高了乳蛋白中α-酪蛋白和κ-酪蛋白含量,以及CSN1S1、CSN1S2在奶牛乳腺組織的表達量。王珊珊等[22]研究表明,組氨酸可以促進乳腺上皮細胞的增殖以及β-酪蛋白表達;在最適濃度0.15~9.6mmol/L內,組氨酸通過促進β-酪蛋白表達,最終調控乳蛋白合成。
4.2.3 脂肪營養
Yang等報道,奶牛日糧中添加杜松精油、大蒜或莫能菌素有望提高乳脂脂肪酸及t10,c12CLA(共軛亞油酸)的比例。姚喜喜等在全混合日糧(TMR)中添加牛至精油,發現能降低TMR溫度、改善適口性、提高新鮮度,還可增加奶牛干物質采食量及產奶量。李大彪等報道,亞油酸對奶牛乳腺上皮細胞乳脂肪和乳蛋白合成有較好的促進效果。袁雪等報道,3種過瘤胃脂肪(脂肪酸鈣、氫化脂肪和分餾脂肪)的添加改善了泌乳前期奶牛體況,提高了產奶量。劉可園等研究表明,以乳脂奇數和支鏈脂肪酸含量為基礎得到了預測瘤胃液中各種VFA含量的回歸方程。
4.2.4 礦物質與維生素營養
李雪等發現,維生素A、D、E注射液對奶牛同期發情有很好的誘導作用。姚震等發現,復合水溶性維生素可提高奶牛生產性能,增強奶牛非特異性免疫,改善奶牛抗氧化性能,減少夏季熱應激。王丹等發現,日糧添加有機硒可提高奶牛的抗氧化、免疫和消化功能,提高奶牛產奶量,降低乳中體細胞數,提高奶牛繁殖性能等。莊安寧等發現,日糧中添加富硒酵母顯著提高了牛奶硒含量,增強了奶牛機體健康。
4.2.5 粗飼料資源利用與評價
尹強等研究發現檸條可通過微貯、膨化或制粒的方式降低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改善適口性和消化率,其中以微貯效果最佳。黎力之等評定了6種經濟作物副產物(大豆秸、甘蔗梢、油菜秸、苧麻、花生藤、蓮葉)營養價值,發現荷葉營養價值最高,油菜秸營養價值最低,6種經濟作物副產物都可作為反芻動物的粗飼料來源。冀鳳杰等研究表明,木薯渣具有高碳水化合物、高礦物質、低蛋白質的特點,作為粗飼料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4.2.6 奶牛營養與環境
奶牛場周邊N主要是以NH3沉積的形式排放,提高瘤胃可降解淀粉等措施均可減少奶牛氮排放。益生菌添加劑可改善泌乳中后期的奶牛瘤胃發酵環境,減少氮素排放。飼糧中添加稀土、小肽可以減少奶牛氮排泄。微生態制劑能夠減少瘤胃內甲烷的排放量。日糧中添加硝酸鹽增加了糞便堆積過程中CO2、CH4和N2O的排放。
4.3 奶牛常見病防控研究進展
4.3.1 奶牛口蹄疫診斷及防控
全國口蹄疫疫情總體呈下降趨勢,根據獸醫公報公布,2016年分別在3月和6月出現兩次口蹄疫疫情,均為小規模的O型FMDV感染。
梁偉峰等建立了檢測Asia1型FMDV抗原的雙抗體夾心ELISA(DAS-ELISA)方法。張蕾等建立了牛口蹄疫O型合成肽VP1結構蛋白ELISA抗體檢測方法,該方法敏感性為96.7%,特異性為99.1%,與2種商品化試劑盒比較,符合率分別為93.5%和85.9%。袁紅等為研制針對我國邊境地區(尤其是西南邊境)流行的A型口蹄疫(FMD)的標記疫苗儲備病毒株,通過化學合成東南亞地區流行的A型FMDVA/VN/03/2009株的P1基因,構建FMDVA型和O型嵌合的全長重組質粒,經酶切線性化后轉染于表達T7RNA聚合酶的BSR/T7細胞中,拯救得到FMDV重組病毒。經檢測表明拯救的FMDV為正確的A型和O型間嵌合及3Aaa91-aa105缺失的重組病毒,為研制防控邊境地區A型FMD的儲備疫苗奠定了基礎。
4.3.2 奶牛病毒性腹瀉診斷及防控
造成犢牛腹瀉的主要病原有BVDV、輪狀病毒、隱孢子蟲及大腸桿菌等,關于BVDV的研究比較深入。侯佩莉等根椐GenBank中已發表BVDV、中冠狀病毒(BCoV)和中腸道病毒(BEV)基因的保守序列,建立上述3種病毒的多重RT-PCR檢測方法,該方法最低能檢出6.4pg的BVDV,1.28pg的BCoV和6.4pg的BEV的等量混合質粒模板;對24份臨床腹瀉病料進行檢測,與單項RT-PCR檢測的符合率為100.0%;所建立的多重RT-PCR檢測方法,可用于臨床混合感染的同時檢測。
4.3.3 奶牛乳房炎診斷及防控
奶牛乳房炎的綜合防控技術是目前研究熱點。李洋洋等研究以刃天青鈉取代鏈球菌選擇培養基EN的溴甲酚紫指示劑,建立了奶牛乳房炎鏈球菌快速診斷與藥敏試驗用微量板。阿得力江.吾斯曼等研究發現,阿里紅活性部位提取物體外試驗能夠抑制奶牛乳房炎致病菌。葉文初等研究發現,丹參酮乳房注入劑對奶牛乳房炎有臨床治療效果,且效果明顯優于雙丁注射液。李振等研究發現,頭孢噻呋又名賽得福(是動物專用的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革蘭氏陽性菌及革蘭氏陰性菌均具有超廣譜強效抗菌作用,在獸醫臨床應用中具有廣闊的前景。
中草藥含有多種生物有效成分,對奶牛效果良好,毒副作用甚微,作為奶牛乳房炎的治療藥物克服了抗生素的某些不足,在防治奶牛乳房炎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單冬麗等研究發現,8味中草藥及復方對奶牛乳房炎的6種致病菌有明顯的抑菌作用,其中瓜蔞、金銀花抑菌作用最強,其次為連翹、白附子和天花粉。
4.3.4 奶牛瘤胃酸中毒診斷及防控
亞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是現代集約化反芻動物生產中的常見營養代謝病。木哈達斯.木汗等認為,酸中毒多發生于奶牛,主要因精飼料比例不當造成;以1~3胎的奶牛發病最多,7胎后的發病率較少;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季較多;臨產牛和產后3d內的奶牛發病較多;產奶量愈多,發病率愈高。黃顯曄認為,奶牛采食過量的谷物飼料后如果發現患酸中毒,要立即采取救治:適量的小蘇打溶液灌入到病牛瘤胃中,沖出一些谷物,接著灌入1000~1500mL液體石蠟油,再靜脈注射500mL的5%碳酸氫鈉和1000mL葡萄糖鹽水,之后停止1d采食就能夠治愈。陳菲等做了一例奶牛瘤胃酸中毒的診治,通過排除瘤胃內容物、中和胃酸、補液強心及對癥治療后完全治愈。
4.3.5奶牛酮病診斷及防控
酮病屬我國奶牛養殖中的常見病。馬建民等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檢測牛奶中β-羥丁酸含量的方法,相關系數(R2)為0.9972,平均回收率為104.0%,說明本方法可用于牛場奶牛亞臨床酮病的篩查和研究。朱奎玲等研究發現,酮病奶牛泌乳量顯著降低,泌乳周期延長,同時配種次數、配種天數、產犢間隔延長;乳蛋白、乳糖水平低下;尿液中磷的排放量增加,給環境污染造成巨大壓力。
劉建波等選擇了黑龍江省2個集約化牛場開展了高產奶牛酮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發現該牛場未采取預防措施前,發病率高達40%以上,患酮病奶牛表現低血糖癥、高酮和高游離脂肪酸的生化特征,常伴有泌乳量下降和繁殖性能低下,還會增加其他疾病尤其是蹄葉炎的風險;灌服丙二醇有效地降低了奶牛酮病的發病率(低于25%)。周媛麗等通過研究飼糧硒含量對酮病奶牛氧化應激的緩解作用,確定了酮病奶牛對硒的最適需求量。
4.4 牛奶質量監控和乳制品加工技術進展
4.4.1 牛奶質量檢測
乳品安全檢測技術仍是研究熱點。李琴等使用超高效液相-串聯質譜法同時測定生鮮乳中包括泰樂菌素和環丙沙星等45種獸藥殘留,該方法具有樣品操作簡單、成本低、測定周期短和靈敏度高等優點,其成功應用將為當前生乳中獸藥的檢測提供便利。趙清華等提出了一種同時進行生鮮牛乳酒精實驗和摻堿實驗的方法。此方法結合酒精實驗和摻堿實驗國家標準,使用玫紅酸(0.5g/L)的酒精溶液(76%)為檢測試劑,通過一次檢測成功對牛乳的新鮮度和是否摻堿進行判定。王亦琳等建立了一種可同時檢測牛奶中4種阿維菌素類藥物(阿維菌素、伊維菌素、多拉菌素和埃譜利諾菌素)殘留的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方法,具有簡便快速、靈敏度高、定性準確,重復性好等特點,可以滿足牛奶中4種阿維菌素類藥物殘留檢測的要求。
4.4.2 乳制品加工研究進展
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葉清等開展了人初乳與牛初乳乳清蛋白和乳脂肪球膜蛋白質組成的對比研究,結果發現人初乳乳清蛋白和脂肪球膜蛋白的組成和代謝情況與牛初乳蛋白存在巨大差異,此研究結果為基于牛初乳的嬰幼兒初乳配方食品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
配方設計方面,特殊配方產品開發成為熱點,針對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兒食用的特殊配方奶粉、含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促進新生兒腸道黏膜免疫功能發育的配方奶粉、防止乳糖不耐癥和蛋白質過敏的嬰幼兒奶粉等多種特殊配方奶粉被設計,并進行了一定的功能效果研究。
乳粉安全性評價方面,采用分子生物學手段評價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安全性取得進展。張和平教授采用最新的PacBio SMRT三代測序技術,較為全面、系統地評估嬰兒配方奶粉中微生物的污染情況。研究顯示,國內外嬰兒配方奶粉污染微生物菌群結構存在差異性;嬰兒配方奶粉不同程度上存在過嗜熱菌和嗜冷菌,如蠟樣芽孢桿菌和Anoxybacillus flavithermus在部分樣品中有顯著增高的趨勢,預示著產品的貨架期可能會受到影響。
文章來源:國家奶牛產業技術網
李勝利 姚琨 曹志軍 劉長全 張勝利 劉建新 李建喜 王加啟 張和平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