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生理階段劃分及奶牛分群、轉群標準(SOP)
時間: 2016-10-8
本文結合奶牛標準化操作流程(SOP)整理,根據奶牛生理階段特點和飼養需要,結合奶牛所需營養與飼養管理特點不同,對牛群進行生理及飼養階段的劃分,給轉群提供參考依據,便于進行分群飼養,控制轉群頻率,減緩奶牛應激,提高奶牛的最大生產潛能。
1、奶牛不同生理階段的劃分:
目的:熟悉奶牛各生理階段劃分
1.1 犢牛:指出生0-6月齡的奶牛,又分為:新生犢牛、哺乳犢牛和斷奶犢牛;
(1)新生犢牛:出生后24 小時以內的犢牛;
(2)哺乳犢牛:指1 日齡-60日齡的犢牛,犢牛一般哺乳60 天;
(3)斷奶犢牛:指出生后2-6月齡的犢牛;
1.2 育成牛:指7 月齡-產犢時的奶牛,又可分為:小育成牛、大育成牛和青年牛;
(1)小育成牛:指7 月齡-12月齡的奶牛;
(2)大育成牛:指13 月齡-17月齡的奶牛;
(3)青年牛:指18 月齡-產犢的奶牛,此期奶牛為妊娠狀態;
1.3 成母牛:指分娩以后的奶牛,又分為:
(1)新產牛:產犢至產后30 天的奶牛;
(2)泌乳盛期:指產犢后31 天-100天的奶牛;
(3)泌乳中期:產后101 天-200天的奶牛;
(4)泌乳后期:指產犢后201 天-干奶的奶牛;
(5)干奶牛:指產前60 天-產前22 天的奶牛;
(6)圍產牛:產前21 天-產犢的奶牛;
2、奶牛分群的標準
目的:掌握奶牛的分群標準
2.1 犢牛的分群標準:
(1)新生犢牛、哺乳犢牛采用犢牛島飼養,一犢一島;
(2)哺乳犢牛斷奶后15 天內在犢牛島飼養,過渡期結束后,斷奶犢牛沒有問題的再轉入斷奶群中;
(3)斷奶15 天以后奶牛分群原則按照飼養月齡進行分群飼養,最好將斷奶犢牛20-30
頭分成小群進行飼養;
2.2 育成牛的分群標準:
育成牛的分群主要參考月齡、體高及體況進行分群,遵循月齡相近,體況相近,分在一群的原則,偏瘦牛或偏胖牛可單獨組群,來調整體況,育存成牛欄較大的牛場, 為方便工作,可組成配種牛群和妊娠牛群;青年牛還應考慮妊娠情況,可分為妊娠群與非妊娠群;
2.3 成母牛的分群標準:
泌乳牛群主要考慮產奶量,同時適當考慮泌乳天數及奶牛體況;應盡量減少奶牛的轉群應激,確實不符合目前所在群營養的則必須轉群,泌乳牛轉群可以每月轉一次;
(1)新產牛群:經產牛產后至泌乳30天,一胎牛產后至泌乳50天;如果能組成2個群,可分為經產母牛新產群和頭胎母牛新產群,應分配在離擠奶廳最近的舍區;
(2)高產牛群:經產牛產后30 天以上,一胎牛產后50 天以上,奶量大于30 公斤的泌乳牛;泌乳天數100 天以內,而體況評分小于本群牛0.5 分以上中、低產奶牛,應調至高產牛群;
(3)中產牛群:經產牛產后30天以上,一胎牛產后50 天以上,奶量大于20-30公斤的泌乳牛;泌乳天數100-200天,而體況評分小于本群牛0.5 分以上的低產奶牛,可調至中產牛群,
(4)低產牛群:經產牛產后30 天以上,一胎牛產后50 天以上,奶量小于20 公斤的泌乳牛;
(5)即將干奶群:為方便工作,可將最近需要干奶的牛,分在一個群,不考慮奶量;
(6)干奶牛群:正常干奶的(產前55-65天)奶牛集中飼養,應保證干奶牛有足夠的運動空間;非正常干奶牛,應與青年牛一起飼養,直至產前60 天,再調至干奶牛群進行飼養;
(7)圍產期牛群:經產牛為產前21-28天的奶牛,頭胎牛為產前30 天的奶牛,直接從育成牛群調入圍產牛群;如果能分成兩個區,可將成母牛和頭胎牛獨立分群飼養,專人監護,及時轉入產房和新產牛舍;
(8)特需牛群:特需牛群主要是有抗牛或者正在特殊護理治療的牛只,治療過程中及治愈初應獨群飼養,單獨一個擠奶廳,不能滿足單獨擠奶廳的要最后上廳擠奶,經過檢測過抗后牛奶質量有保證再調至相應的牛群;
3、奶牛的轉群頻率
3.1 奶牛轉群:干奶牛每周進行一次(產前55-65天)
3.2圍產牛每周轉一次(產前21-28天) ,
3.3 其他泌乳牛群每月調整一次,
3.4 育成牛群每月調整一次。